首頁 | 網站緣起 | 聯絡我們 | 民眾登記
 
選擇日期,或鍵入文字

返回發聲空間
西九項目—如何達致良好管治
巴芙「泡湯」? ──文化遺產的政治角力
莫宜端 ─ 隨後這一代

發表意見/加入最愛

和平崛起與香港核心價值     意見 0/瀏覽 0   

莫宜端 ...
2007/08/26 22.33

自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和平崛起戰略以來,不少內地學者均有分析指包括外交和內政不同的含意。對內,即國家內部發展而言,中國要做到和平崛起,不僅要確保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象徵性活動順利舉行,也包括在經濟、政治制度改革、生活和施政文化在穩定中與國際接軌,以及消弭內在的不穩定因素,包括東西、城鄉、貧富差距等。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教授胡鞍鋼在《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一書中談及,繼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展的經濟建設時代,是為第一次轉型;但不少人富起來後,嚴重的腐敗、國有資產的流失令人醒覺一味的經濟增長並不確保會有良治,要消弭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矛盾,必須要第二次轉型──建立與民溝通、與民同向的共識機制、確認新聞輿論監督(當然內地學者對新聞在社會的角色跟香港認知仍有分別)、表達渠道、公民社會的建立等,還有提及民主建設代替單靠做大「經濟餅」來確立認受性。

** 發揮兩制兼容精神 **

在內地知識界以致部分從政者開始探究民主制度建設時,香港可否扮演任何角色,令中國與時俱進地和平崛起?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是應該的。但首先港人以及特區政府,必定要凝聚共識為香港政、經轉型定位。香港作為一個國際經濟現代化的平台,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借香港「走出去」,可供有關企業和省市領導借鑒,強化本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經濟制度完善的背後,是靠過往累積的核心價值和優勢支撐着,它們包括:人權法治、透明的制度、公平公正的程序、尊重多元、謹守專業、言論和新聞自由等。傳統的威權政治在當今全球化的潮流之中是難以可持續地發展的,香港的政治制度如何改善,變革當中又如何確保上述核心價值有更穩妥的發揮,不受威脅,尤其重要。如此推論,在政治制度建設方面,在中國也宣言要構建透明的管理、民主建設、公平公正的管治時,香港的政制發展若能跟中國的方向一致,但又走前一步,豈不能將一國兩制當中的兼容、求同存異的精神好好發揮?

** 香港管治未全面失效  **

統戰部長劉延東在港被問及為何不跟民主派見面時,大方地回答「來日方長,後會有期」。但中央應同樣明白,要防止香港變成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首先是讓民主派從政者有機會了解大陸的變化。港人要求盡快普選,絕非要跟中央分權,只是要求令特區政府的管治理順,利用選舉的改革做到任人為才,使得經濟、社會、醫療等幾年來出現的政策亂象得以撥亂反正。在這過程中,若能對國家或內地其他省市的制度改革,起到提示作用和成功的示範,應是對中國利多於弊。

有人會問,既然香港的管治被批評成一文不值的爛攤子,還能妄想可以協助中國和平崛起嗎?事實上,筆者認為近年來所謂的特區管治問題,並非已到達全面失效的地步。按曼德(Mann)的「六個政府主要職能」,特區政府在汲取財政資源、依法調控社會經濟活動,和維持治安等三項都基本達標。可是在凝聚社會向心力、社會再分配、維持政府內部團隊士氣等三項,便差強人意。特別是凝聚市民的歸屬感和動員參與公共事務,上年七一後幾無寸進。

** 重建互信取決中央一念 **

近來社會在政爭問題上出現兩極,具影響力的「名嘴」相繼封咪,無可否認,社會普遍感到言論自由的空間正在收窄。「堅決維護言論自由」並不能由特區官員單靠嘴巴經營的,而是要具體建立市民之互相信任,以及對反對意見的信任。

最近有關「港獨」的講法,也讓人感到威權政治正在醞釀,在無力感加重而執政者未能適時疏導下,市民再次利用七一和九一二表達對政府的不滿,絕非危言聳聽。中央會否再用高壓手段把「亂象」壓下來,抑或盡早重新建立中央在港人心目中的社會資本,實在於一念之間。在任何的政體中,官民之間的信任是為城市的社會資本,「信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有愈用愈多的特性,如果不用,反而有枯竭之虞!

暫時沒有意見

發表意見/加入最愛

您好,朋友!
立即登記成為民眾

以本主題為最愛的民眾 0
© 2007 ActualVoi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