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網站緣起 | 聯絡我們 | 民眾登記
 
選擇日期,或鍵入文字

返回發聲空間
Jean Racine尚•哈辛 小檔
哈辛希臘悲劇的二三事
舞台上的《菲爾德》
簡介《菲爾德》
希臘悲劇的挪用和創作 ─ 鄧樹榮的一個 Approach
《菲爾德》劇情簡介
希臘悲劇的永恆輪迴與當代震撼 ─ 尚•哈辛的《菲爾德》
Theatrum Issue 1 文研文 第一期

發表意見/加入最愛

《菲爾德》與《依保列德》     意見 0/瀏覽 1   

黃國鉅 嶺南大學哲學系導師 ...
2007/08/26 22.29

《菲爾德》(Phaedra)是哈辛1677年的作品,這裡哈辛再次採納了古希臘的故事題材,即關於菲爾德與依保列德(Hippolytus) 之間不倫關係造成的悲劇。這個題材在古代已經多次被採用,如古希臘歐里庇得斯(Euripides)的《依保列德》(Hippolytus)和古羅馬劇作家辛尼卡(Seneca) 的同名作品《菲爾德》(Phaedra)。但哈辛作為所謂法國古典主義(Classicism)的劇作家,跟古希臘的作品有很趣的不同之處,其中一點則圍繞著亞里士多德講的所謂時、空、行動的統一論。

亞里士多德在觀察過眾多的古希臘悲劇的作品後,在《詩學》(Poetics)中總結說,悲劇應該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統一的,即整部戲應該在同一天在同一個地方發生。這一講法後來成為悲劇創作的必須遵守的規則,而作為古典主義,《菲爾德》也是在這個傳統下的作品。然而,有趣的是,《菲爾德》在實質上服從了時空的統一,整部戲在一天裡在德累辛(Troezen)發生,但在形式上卻又採用了自文藝復興以後西方戲劇如莎士比亞劇的分場,整個戲分成五幕,每幕又分四至六場,結果他在精神上劇情內容是服從古希臘悲劇的,但在形式上又接近近代戲劇的手法,這兩方面的結合,在戲劇上產生了非常有趣的效果。

在哈辛《菲爾德》裡,一方面劇情高度集中在一天發生,但與此同時,哈辛又作出很細緻和頻密的分場,因而對人物心理微妙的變化,可以有很細緻的描寫。尤其關於菲爾德內心強烈的矛盾和掙扎、她「發現」真相(即亞里士多德所謂的anagnorisis 或 recognition) ,以及劇情的「逆轉」(peripeteia 或 reversal) 等,因為有這些分場,可以有很多內心戲的發揮,這一點在希臘同名悲劇中是沒有的。譬如在第四幕第五場,菲爾德發現她夫婿泰西(Theseus)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錯怪了依保列德,擔心會因為這樣害死她心愛的人,心裡既焦急又愧疚,飽受良心的煎熬﹔但到了下一場,劇情急轉直下,菲爾德又發現依保列德原來早已心有所屬,愛上了他丈夫的仇人雅麗斯(Aricia),內心又突然一百八十度轉變,從愧疚轉向嫉妒,但與此同時,她上一場同情依保列德的感覺還沒消失,內心又深深意識到這種嫉妒是如何毀滅性,於是又想到只有自己的死亡才能解決一切。哈辛在短短兩場戲的對白,把菲爾德內心劇烈的轉變、矛盾而掙扎表達得淋離儘致,是全劇最精彩的部份,而哈辛之所以可以得到這樣充份的發揮,細緻的分場,容許各個角色頻密的進出,以及場外的事情可以在間場的時候發生等,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另外一個例子是,因為這些分場,哈辛可以加入了雅麗斯這個角色,以及她跟依保列德之間的情慾關係,令依保列德這個角色更加豐富,成為菲爾德與依保列德這個主線下一個次線(subplot) ,這些都是古希臘版本歐里庇得斯的《希波呂托斯》沒有的。

如此,我們回頭看看歐里庇得斯的《希波呂托斯》,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差別﹕第一、在該劇裡,神的角色非常明顯,他以兩個女神先後的露面,給予整個戲統一性,一開始由愛神Aphrodite開宗明義說,因為依保列德得罪了她,所以要他受到教訓﹔而到結束的時候,再採用所謂「天神自臺下降」(deus ex machina)的手法,由狩獵女神Artemis向泰西解釋一切,讓他知道自己錯怪了依保列德,害死自己的兒子,令泰西後悔不已﹔第二、歐里庇得斯採用典型希臘悲劇的方式,以歌詠團隊間場,而更進一步,在歌詠團隊歌詞裡,加入了對天神命運等主題作哲理性的反思。而在哈辛的《菲爾德》裡,神祇既沒有任何角色,而也沒有歌詠團間場,故此,哈辛比較集中人的心理描寫。所以,相比於歐里庇得斯的作品裡天神命運等宇宙性的主題,哈辛則比較以人作為中心。這一點反映了古代和現代劇作家不同的關懷,而形式上的差別,在這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暫時沒有意見

發表意見/加入最愛

您好,朋友!
立即登記成為民眾

以本主題為最愛的民眾 0
© 2007 ActualVoi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