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網站緣起 | 聯絡我們 | 民眾登記
 
選擇日期,或鍵入文字

返回發聲空間
交流與超越:與梵谷談《渡》
Ariane Mnouchkine and the Theatre du Soleil
從「對決」到「對話」
談跨文化之前 ─ 戲劇如何挽教育於敗境
Theatrum Issue 4 文研文 第四期

發表意見/加入最愛

跨文化劇場     意見 0/瀏覽 0   

蔡錫昌 ─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兼邵逸夫堂經理、IDEA表演節目委員會主席 ...
2007/09/27 15.36

這是我對IDEA「國際戲劇/劇場與教育聯盟第六屆世界會議」帶來的一個「跨文化」的思考。

中國成語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曾有人指出,香港引以為榮的公務員制度中的精英梯隊─—「政務官」(Administrative Officer)的訓練,曾得益不少於當年由英國外交部所發出的 Foreign & Commonwealth telegram(FCO) ,即「外交部及英聯邦電報」。尤其是與政經、保安有關的政務官(當然要達某些級數),都需要言簡意賅地,每天在某指定時間之前,對世界大事作出評論,上繳「功課」,再由港督作出總結及修改,統一向英國外交部匯報。這些FCO電報發出之後,全英國及其聯邦國家的官員都會閱到,並可以互相參詳討論。這樣的「跨政治」的吸收和參與,豈不是一種絕佳的訓練?香港在九七之後,英國外交部的FCO電報沒理由再會收到,加上港人越來越「北望神州」,英語水平下降(但母語教學失敗!),社會上下逐步損失一個跨文化和以中西文化交流為標榜的社會優勢。

或者,我們會追問,香港真的一向是一個跨文化、東西匯粹的社會嗎?這些,實在應該請教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學者。單以筆者較為熟識的舞台劇界而言,如果我們認同戲劇應該來自生活、反映生活、批評生活,那麼,以主流劇場(包括翻譯經典)、娛樂掛師的香港舞台劇實際上並不反映現實,因為每年百來二百齣的舞台劇與本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抵壘」不多。再者,雙語的,甚至兩文三語的戲劇在香港都是發展不足的。

說到本港舞台劇的語言問題,香港話劇團前任藝術總監楊世彭博士為了發展港外市場而致力製作「普通話版本」的演出。最近,毛俊輝先生更帶領該團在北京演出粵語版的《新傾城之戀》,打破了語言的隔膜。早年進念二十面體的作品為西方人士所識,其實拜他們劇場非語言性的優勢。英諺有云:A picture speaks a thousand words(千言萬語在畫中)。現代劇場先鋒者均認為需要擺脫語言的桎梏,讓影像直接訴諸觀者的潛意識或心靈。這對於香港許多「喝電視奶水」或者「追尋電腦遊戲反射快感」長大的數代人來說,相信肯定是有難度的!

筆者在是次IDEA當中的一項任務,是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香港戲劇工程」的基地,在中大校園內協助《渡CROSSING》一劇的排練和製作。這製作由三個部份組成:第一部「天外天劇場」內有二十一名本港中學生參與,製作目的是希望這些年青人可以透過戲劇,認識到自已生活圈子以外的事物,亦同時省察內心,發掘自己的心靈;第二部「青春國際交響曲」的參加者來自全球五大洲,他們參加的先決條件,是必須事前有與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有交流合作的經驗;第三部的《CROSSING – Nomad’s Land》(《渡—流浪者之家》)是由印度的醒覺劇團和法國的青年劇團合演,由法國青年劇團原創,是以整個演出也此為名。

《渡CROSSING》在中大邵逸夫堂三周的準備中,充份體現了跨文化合作的精神,同時也顯露了一些問題。觀察所得之一,年青一代的溝通實在不會存有問題;集訓之初,當三部份的人員都報到後,我們一批導師和組織人員要開一個製作會議,幾十分鐘後會議結束,當我們步回大堂的時候,老遠已聽到哄起的歡笑聲,原來三個部份總共五十多個的年青人已經打成一片,在進行劇場遊戲了!觀察所得之二,是世界各地的年青人實在都面對相近的生活或成長的問題。第二部份《青春國際交響曲》的二十五名參加者,來自貧富懸殊不同的五大洲國家,但是,他們同樣要應付由教育、待業、歧視、媒體、墮胎等等的問題,不論國家貧富,這些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他們。

在整個工作坊和排練的過程中,筆者也實在的察覺到由語言、文化和貧富差異帶來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不是很大,都可以透過接觸、溝通和協作來解決,尤其在年青人身上。不過,筆者倒也觀察到香港人對外來文化的抗拒和犬儒。細節無需在此一一披露,只望香港對外門戶維持開放,多作跨文化交流。這樣,我們就可以相互了解,與世界同步邁進!

暫時沒有意見

發表意見/加入最愛

您好,朋友!
立即登記成為民眾

以本主題為最愛的民眾 0
© 2007 ActualVoi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