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網站緣起 | 聯絡我們 | 民眾登記
 
選擇日期,或鍵入文字

返回發聲空間
交流與超越:與梵谷談《渡》
Ariane Mnouchkine and the Theatre du Soleil
從「對決」到「對話」
跨文化劇場
Theatrum Issue 4 文研文 第四期

發表意見/加入最愛

談跨文化之前 ─ 戲劇如何挽教育於敗境     意見 0/瀏覽 0   

Willowy 傳媒工作者、劇場愛好者 ...
2007/09/27 13.08

教改八年,人仰馬翻,教育高官下台、前線教師疲憊不堪、學生成效亦不顯現,然而矣利的補習社生意以億計,登頭版廣告,幾乎個個中學生都光顧補習,看打扮如偶像明星的補習導師如同表演的教學技藝,把白花花的金錢送進他們口袋,供養他們年薪數百萬,足以買豪宅駕跑車的生活──當然,教應試和貼題技巧的補習社雞精班,灌輸的是走精面心態與價值觀,使學習娛樂化,叫人感到諷刺,然而,把老師變成表演者的補習社卻是把握時代的改變而演化,而未變的正規教育課堂中的老師,卻因未變,而漸漸與學生脫軌了。

集全球戲劇工作者、教育家、前線教育與社區工作者於本港召開的教育及藝術盛會 2007「國際戲劇與教育聯盟」大會(IDEA 2007),本年以「百年樹人 ── 本土知識中的國際視野」為主題,除了多項演出與研討會外,更有主題演講環節,首場由黃英琦、張秉權及舒志義三位關心戲劇與文化者同場交流見解與心得,現特此摘錄精彩對談,以響讀者。

兆基創意書院校監黃英琦雖自言教育經驗淺,但她同是是政府諮詢架構的成員、學校校董及對文化與教育之評論人,她指出即使教改推行多年,教育真正需要改革的卻未改。

且說教學法──補習社如何跑勝了正規課堂教育:大量行政工作下,老師疲於奔命,影響師生關係。當課室的門關上後,大部分老師做的與十年前差不多,可能不寫黑板,用上powerpoint或電子白板,但這只是表面的科技應用,實質的內涵變化不大。黃英琦指最近曾面見一些年青老師,他們有滿腔熱誠,可是都覺得自己像部機器,校長只想老師機械或地按課程綱要教學,追學生功課,準備考試;即使他們在課堂上想試新的教學法,例如用戲劇教語文,卻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

「老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吸收。老師講得明白、能感動學生,學生才有得著,師生才有眼神的交流。」這種直接有如劇場台上台下的循環交流,其實呼應同台講者、IDEA會議聯合總監之一張秉權引用詩人何其芳兩行著名詩句:「去以自己的火點燃旁人的火,去以心發現心。」「教育是「發現心」的工作,教師有自由快樂的心,才能夠發現學生的心。戲劇藝術同樣是心的活動。從心煥發出來的聆聽、想像與交流,使一切模倣與扮演成為可能,使分明的『假』可以成為激蕩人心的『真』,透過真實活潑的戲劇情境,鼓動學生的心。」

而黃英琦提出,當別的地方都在鑽研創新教學法,香港卻甚少人理解這種薈藝教育,嘗試實驗薈藝教育與不同學科結合後能發揮的能量,因為校長和家長會擔心,只容許老師偶爾一試 ,害怕「在課堂上這樣玩,到頭來只會影響考試」──卻不明白,「玩」和「學習」的關係。「英國的教育部已推出『電玩』課程,讓學生提升學習動機;既然他們愛電玩,乾脆讓學科融入遊戲中。」

但黃英琦觸及更深遠的層次,認為教學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重構老師的角色。她提出與台灣全人學校的老師的一席話,介紹全人這一所體制外的、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的學校,不規定學生必須上課,面對空無一人的課室,老師不會憤怒,只會反思是否自己的教學法出問題,思考要怎樣教才能吸引學生從山林中走回課室。

但以IDEA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戲劇教學藝術家舒志義對中國傳統教學的詮釋看來,教學法的改革也許不容樂觀:他在網上找來「教」的象形文字來解釋:

「這個字,有人這樣解釋:左上角的兩個丫叉,是古代占卜用的卦符,由左下角的小孩學習;右下角的『又』是一隻手,(代表教師)拿著一枝長棒,準備隨時有所行動。」舒志義認同這個解釋,認為當中流露的教育哲學,很有中國特色,即如香港大部份的老師、特別是小學老師所認同的一個原則:「先管後教」:不先管理好學生的學習心態,課室沒有秩序,老師怎樣教?因此,試場外走廊中的老師一次又一次經過,手中拿著clipboard,有效率地在一個個一模一樣的課室外巡邏。

這種監管式教育法,自迴異於黃英琦引述的兩個戲劇中的教育場面:電影《壯志驕陽》( Dead Poet’s Society) 中,Mr. Keating教學生從詩詞和文學中認識自己,挑戰權威,把學生趕出課室、教他們感受世界、認識歷史;而去年藝術節的舞台劇《History Boys》,鬼馬的教授老師還要求學生把沉悶的歷史課變成角色扮演!

這可借來介紹何謂創意教育:黃英琦指出,藝術教育能啟發創意是不爭事實,但「創意教育」不單是藝術教育;「創意教育」著重科目的重構和跨科思考的經驗以刺激創新的聯想,但也不只限薈藝教育;「創意教育」應是全方位的人文關懷教育,目標是學生的醒覺、心態的改造和責任感的開竅──這種創意啟迪,可以在後工業的知識為本社會,塑造學生達至靈活變通、能屈能伸、有高EQ和團隊精神、善於溝通和建立人際網絡、關懷社會、胸襟包容、懂得觸類旁通,打破界限,提出創意解決方案等等「共通能力」。

「這種『創意』的培育,所需的教改,是挑戰、甚至打破固有的秩序,讓教和學的尋索盡量多元,甚至可以接受較為『離經叛道』的新框架,」黃英琦提出推行創意教育的原則:「創意是基本素養,而不是蛋糕上可以不吃的忌廉。假如今天的教育制度是個小圓圈,肯定有許多小圓點已跌出圈外,像Mr. Keating和許多『雙失』學生般不被制度接納;但創意教育的圓圈應該大很多,能夠包容和接納多樣化和個別化。」

這或可改變舒志義所指的靠分數評定學生表現以分高下的教育制度。目前學生表現的載體,往往透過「文字語言」此一符號,舒志義以一份政府文件強調語文的重要性:語文在整個課程中的主導地位是重要的。每一位老師都是語文老師。每次考試都是對語文能力的測試。

他提出:「我很理解那些未能運用長篇大論的技巧去實實在在地顯示其認知能力的退修同學的無奈,因為以語文主導的學習習慣,的確未必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成功培養的。」而如果引入戲劇的多元符號,包括文字、聲音、形體、空間、節奏等作為意義和表現載體的東西進入教育制度,方才意味著評估制度,以至教育的根本轉變。

這其實亦如張秉權以文字學中的「學」字,回應舒志義的「教」字。

「學」,是什麼意思呢?「乃是由『臼』、『爻』、『』、『子』四個部分組成。罩在孩子 (子) 上面的『』是一塊蒙頭布,表示孩子受蒙蔽的意思;由於兩隻手 (『臼』) 在其上合作努力,才使孩子最後得到覺悟啟蒙。這兩隻手,分別屬於教者與學者。而中間的『爻』,是縱橫錯雜的諸多辦法。」

多元,又或以老生常談的「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應有本質,更是戲劇可以於育人的過程中派上用場的地方。

暫時沒有意見

發表意見/加入最愛

您好,朋友!
立即登記成為民眾

以本主題為最愛的民眾 0
© 2007 ActualVoice. All Rights Reserved.